11.中山南路: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當時日本拆四座城牆建四條環狀,忠孝西路,愛國西路,中華路)

12濟南基督長老教會:1896日來台組織不分教派 基督信徒一致會(無固定場所),長老會富紳李春生設教會,1915因人增加新建教堂,1937台北幸町教會,光復後便成為台灣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因為不適應台語,1947增加國語禮拜安撫來台日人,戰後二二八追思會也在其舉辦。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中山堂)早期設計。

建築特色:紅磚與咭哩岸石混合構造,風格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教堂,西側立面尖拱窗鑲嵌影圖案玻璃,內部使用鋼骨屋架,空間高敞、莊嚴,哥德式尖拱,石雕精美、百葉窗、磚砌扶壁,主日學教室歐風 (雖似哥德式,但因大量紅磚所以偏向英國維多利亞式) 類哥德式 門是石材、拱窗、雨版窗、四葉飾。

13.監察院:1920台北州廳,設計者森山松之助(台中台南州廳跟總督府)光復後成為衛生處與教育廳,1958為監察院(與台北賓館比較,賓館較華麗,一個是國家機構一個是地方,州廳裝飾集中於入口。創作風格不同,建築地位不同)

建築特色:大圓頂,圓窗、屋頂,曼薩爾式、破山頭、磚木結構、入口仿石砌,三層樓高的主入口設門廊,六根坎圓柱,中央圓頂中心,平頂角樓、八角形圓頂衛塔、托次坎圓柱、T形大樓梯(豪華)

14.忠孝西路:1882年陳星(台灣知府)在台北建城(東畔中山南路 西畔中華路 南畔愛國西路 北畔忠孝西路 稱甕門)  1990日本為消除民族意識,拆除城牆,填平護城河,忠孝西路便是北門牆拆除後新建。原被命民為中正路,於民59年改成忠孝西路。  (最進步洋樓)清代大稻埕火車票房移至舊火車站,使其荒廢。1910年建台北驛(現台北火車站)(磚石、木材、紅磚和白灰粉成對比,入口門廊向廣場凸出,台北門戶 二樓大山牆、大型拱窗、屋頂四方體平頂法國式、開老虎窗)  1908日建鐵路飯店,因太平洋戰爭成焦土(位置於現在大亞百貨) 劉銘傳設郵政郵局,日本遷至北門斜對面,民國50建台北郵便局。

 

15.南京西路:劉銘傳與貴德街一同規劃,林維源資助豐厚因此得到欽差職位。有法主宮,是之前茶商信仰。 日治時期,日籍稻垣籐兵衛反日。(參加台灣文化協會,廢娼活動) 光復初,二二八事件(法主宮對面)

 

16.台北當代藝術館:日治建一般小學校1920-1922完工 1934完成東西側校舍,戰後成為台北市政府,1994兩側重建成建國中學,2001年當代藝術館開館。

建築特色:紅磚木造,左右對稱,黑色屋瓦,突出兩庇、二樓裝飾柱,屋頂中央高起鐘樓,兩側門老虎窗,掀起式通風窗,斜撐木(承受屋頂)

 

相關連結:

台北具有文史記憶的景點(上)

 

台北具有文史記憶的景點(中)

 

台北具有文史記憶的景點(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戰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