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心得:

一、選擇此書籍原因

(一)作者為諾北爾經濟得獎主

    我會選擇這本書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之前就聽過這位諾貝爾得獎主的作者,很幸運地,他終於出版了書籍,而書籍也被翻譯成中文版本。而我現在看的這本書是第21刷,也改版了幾次,中文翻譯大致都沒問題。一些專有名詞跟學校教的課程大致都一致。

(二)專有名詞淺顯易懂

     也因為老師先幫我厚植了基礎的背景知識,所以看這本書一些專有名詞時,不會顯得徬徨無助。加上介紹專有名詞時,會先舉出故事會貼近生活的例子。有的例子繪畫出圖表說明,讓我們能夠利用例子、圖表來看懂文章內容。

 

二、舉例生活化

(一)考試成績調整

     書中一開頭用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行為財務學」。當作者初次到大學任教時期。期中考時設計了一個測驗,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分成三個族群。第一群:確實嫻熟內容的明星隊。第二群:已經搞懂基本概念的中等生。第三群:根本沒讀懂的墊底一群。

    然而在考試時,因為考卷有點困難,滿分100分的考卷,全班平均僅72分,但是平均分數高低對於學生成績分數沒什麼影響。因為學校是將平均分數設為B,接著再來按照成績分數分布開始安排等第。

     雖然老師跟學生詳細解釋了,但仍然引起許多學生的不滿,老師一方面擔心自己飯碗不保,一方面又不想讓考試變得簡單,因此就稍微調整考試的成績計算。老師將滿分設定成137分,雖然考卷出的稍難,但全班平均分數是難得的96分,而學生也懶得換算成績,因此大家都皆大歡喜。

     從這個例子當中,可以知道學生的舉措不符合經濟理論和新的理想行為模式,只是稍微了解學生的心態。只要不影響評斷的內容時,稍微調整計分或是計算方式,可以皆大歡喜。

    看完這則故事,發現雖然東西文化大不同,但關於這方面,東方國家也是一樣的。我本身有在蝦皮買過東西的經驗,現在的蝦皮都要運費,假設相同產品,一個是600台幣但購買時要加60元的運費,而另一件商品660免運費,有些人可能會想省運費而選擇後者,但是殊不知,要繳交的費用是相等的。

 

 

 

三、了解經濟模型使用

    現在的我並非經濟學家,但看這本書時 可以了解經濟學家她們在發展一個理論時,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當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比較簡單時,或是餐與這些經濟活動的人具有某種專精的特殊技能,理性經濟人模型就能更貼近真實的描述。

    而過去25年來,有兩種研究工具成為經濟學家探索世界的兩種利器。第一種就是「隨機對照」實驗,這種方式普遍用在醫學,也就是讓一小部分人進行實驗,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第二種就是「自然情境試驗」,一部份的參與,一部份的人則否,此種試驗已經運用在許多社會議題的實驗。從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就算不用最佳化模型也能來了解整個世界,有些案例甚至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能說明最佳化模式並不符合真實的人類反應。

    因為最佳化的模型都是將人設定成理性的。這時候令我想到一些事情,因為我本身大學是在做數學家教,有些題目已經跟學生說這謝世必考題,已經圈起來讓學生要注意。然而有些學生考試當天還是會做錯,甚至粗心。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趨快避苦是我們的天性。

四、稟賦效應

    我覺得稟賦效應這個理論,可以詮釋為何人都是不理性的,無法利用理性的思考。所以很多經濟模型會無法完全適用,有很大部分是因為稟賦性應的影響。稟賦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類更看重已有物品的價值。

    書中先以作者的畢業論文為一個例子,畢業論文的名稱為「生命的價值」,裡面有一電話出自於她的論文:
    若說有個六歲棕髮女孩急需數千元的手術費,好讓他延長壽命能夠和家人共度今晚的聖誕節,郵局裡將湧進無數指定救治這女孩的小額捐款。但是,如果新聞報導是描述取消營業稅將使麻州醫院無力維護設施,導致原本可預防的死亡無聲無息的增加,大概不會有多少人因此而落淚,或慨然開出支票救苦救難。

    由此可知,人人會被「實際且被識別和認同的生命」有所威脅,而非抽象的概念。生命的小女孩的故事生動地捕捉這個論文的要旨,醫院代表著所謂「統計數字生命的概念」,相對於小女孩所代表的「被識別和認同的生命」。

    這時讓我想到台灣最近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人人心中產生恐慌,當初一暴發,許多在大陸的台灣人想要回台灣,媒體只是大略報導。但突然出現一個白血病患者,因為缺少用藥,於是超多人開始開啟直播,而台灣也派遣許多團隊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地趕緊送去藥物,能讓病患得到適當的幫助。因為這病患屬於「被識別和認同的生命」。

    但說道公共政策,因為決定往往都是抽象的,所以缺乏打動情感的影響力。架設我們建高速公路,如果將中央分隔島的寬度增加個90公分,工程費用要額外增加4200萬美元,但可望在三十年之內,每年減少1.4件死亡事故。但很少人會同意加寬分隔島長度,因為死亡事件只不過是個「統計上的數字」。

五、展望理論

    展望理論很經典,我翻過許多行為財務的教科書籍,大約課本的前幾張一錠都會談到這個理論,而裡面有兩個部分迅速抓住了作者的目光,分別是一響組織原則以及一張簡單的曲線圖。

(一)組織原則

    組織原則存在兩種理論,規範性以及描述性理論。規範性理論告訴我們正確的思考方式。而所謂的「正確」並非道德上合乎公義,而是邏輯一致,符合經濟推論中最佳化模行所限定的思維方式,有時又稱為選擇性理論。

(二)曲線圖

     此為根據白努力的「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上,利用了財富的變化呈現了價值函數的模型。因為常人是透過變化來體驗生活。

    根據此圖形,我就發現許多天生的銷售添財都會利用這種人類的特性來販賣東西。因為我們對於價格的變化會明顯地察覺,因此很多商人會一次販賣兩種價錢不一的相似產品。他們賣高單價的產品,順便賣副產品,一班來說我們都不會察覺。因為從稟賦效應中可知道,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兩倍。

六、發展的困難

  說道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在學術界上也是如此。特別是一個新興的立論要受到各方面的認可,其實著實不易。特別是行為財務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把心理學用到經濟學上,本身就是一個創舉,而且許多例子都是用假設的。

    譬如說:「如果你原本就擁有一切,而且你還得到400美元。現在請在以下兩種狀況二擇一。第一種就是你會損失200美元,第二種是你要參加會有50%機率損失400美元,而50%機率適合無損失的賭局」而多半的人都會選擇參加賭局。

    通常這種假設性的內容,他們都會自己先在心中設想一遍,如果和另一個人都有一樣的答案,就會先暫時假設其他人也會選擇這樣的回答,接著會開始著手確認。而通常實驗的對象都會是他們的學生。

    然而對於正統的經濟學家來說,他們是不研究架設性的問題,他們關係的是人實際做出來的行為,而非他們口頭表示會如何做。所以行為財務學的學者知道他們提出的理論在學術界上是有人反對的,而且必定是他們遇過的一些存疑經濟學家所提起的,然而他們卻沒有什麼選擇。

    因為展望理論的一件關鍵預測是面對損失與獲得,常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但是這些學者不可能進營一項她們會損失一大筆金錢的實驗。退一步來說,就算真的會有人志願參加這一項實驗,大學裡負責審查以人為實驗對象的研究計畫委員會也不會同意放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戰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